前言:這是從大考中心的選才通訊175期看到的文章,我想對於高三同學應該有蠻好的參考價值。因此引用,也謝謝大考中心~winnie

 

 

 

淺談指定科目考試的選考   臺中一中專任輔導教師 廖述茂老師

寫在前面:現行考試制度下的有限選擇

考生在指定科目考試(以下簡稱指考)結束拿到成績之後,依各校系要求之學科能力測驗(以下簡稱學測)門檻、指考考科採計組合及加重方式,進行志願選填。根據以往經驗,大學各校系採計傳統類組考科組合的比例很高,今年也不例外,所以大部分考生還是採取選擇傳統類組考科方式應考。也就是說,往年指考考科的選擇其實多半只有自然組考生要不要加考「數學乙」,或是選不選考「生物」的考量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過去指考的歷程反應二件事:

一、雖然有意就讀之校系採計方式可能會左右學生選考的方向(如政大商學院多只採計國、英、數乙三科),即使學生志願集中部分學群,但彙整有意就讀的校系後,發現各校系採計考科多半是5~6科。

二、指考各科每年題目的難易度變化大,最有把握的科目不一定能表現最好、反之亦然,考生放棄某些科目而專攻部分科目,風險實在太大。

以上這兩點是考生的痛,卻是考生無法掌控的結構問題。所以,可預測地,今年情況也差不多。

另外,部分校系訂有學測門檻(部分校系又做了更動,考生需留意簡章修定版內容),招聯會還規定,有採計之考科未報考不得分發,考生在選擇考科時還是要特別留意。

面對結構問題的個人因應

前面所提到大部分考生的因應模式,雖然機會多,但準備負擔變重。不過,每位考生在學科表現、升學考量及可用資源都不盡相同,還是有些空間可以思考。但仍要提醒,這麼多因素可是會相互影響,需要考生再仔細交叉評估。

考科選擇思考方向一【選考考科、準備考科、考科分數應用,雖順序不可逆,但過程不一定要走完】

一、選某考科,只是先取得選填採計該科之志願校系最低資格。
考生想念的所有科系,其考科組合數就是選考的科目數。這是為了因應上述結構問題,有些類似買保險的概念!

二、選考是選或不選的問題,準備卻非念或不念這麼二分。
善用各校系不同加權採計方式來進行復習內容的比重安排才是重要的。舉例來說,有考生選系焦點在化學相關科系而排斥物理,但這些科系除加重化學計分外,部分校系同時也採計物理,則考生的因應策略最好就是在兩科的復習時間、重點上要有所區別。不同科但同分的影響力會因採計權重差異而有所不同,考生應更細心調整各考科的準備。

三、拿到考科分數之後才是分數運用的關鍵。
考情難以預測才是常態,以考試分數結果及分數組合做選擇,才是真正的現實。

考科選擇思考方向二【從考科組合找到興趣和考科能力可適配的校系】

加考「數學乙」與否的選擇比較簡單,只要考量對商學相關領域有沒有興趣即可,反正無須額外再做準備。但加考「生物」與否的考量就會是看是否有意往生、化、醫藥相關領域發展。

看起來,今年唯一的變動和討論焦點,似乎就只有是社會組考生要不要選考「公民與社會」科的問題,這是之前考生從沒碰過的經驗。類似上述這三種情形都可以利用「大學考試分發入學委員會網站」之「校系分則功能」進行篩選,從考科組合裡找到自己有興趣就讀的校系。

以考科組合及成績加權方式評估個人考科能力的效應也是一樣,如:考科組合中某考生有意就讀的校系都採計最弱的地理,但大部分都只有採計、沒有加權,這種情況下選考地理是可行的,因為復習地理的目標只是在掌握基本分,而且增加的機會大於負擔。

考科選擇思考方向三【以考科能力與有意就讀校系之相對位置評估】

每所高中在大學升學考試表現上其實都有個還算穩定的排名,這可以學校歷年學長姊的指考分數對照個人在校成績或地區性模擬考成績做為參考,大概估出一個區間(分數區間上下可能落在哪些學校),然後找出有意就讀的學系。

再來,每個同學的考科能力表現有其差距,可區分為兩個部分:和自己比的內在相對差距,以及和別人比的絕對差距。內在相對差距小,則考科選擇要多。為什麼呢?因為考生若沒有特別擅長的科目,一開始就放棄某科目,但最後選考的科目難度超過想像,未選考的科目試題卻「平易近人」,那不是很懊惱嗎?

接著再從和別人比的絕對差距舉例說明考科選擇。根據大學多元入學方案高中種子教師研習手冊(民98)「98學年考試入學考科組合表」資料中,今年採計公民與社會之考科組合中,均未含數學甲、物理、化學、生物任一科,所有社會組5~6科考科組合中,採計與不採計公民與社會的比例為694系:126系。就投資報酬率來說,選考公民與社會看似不利,但如果加上「大學因素」做評估,選考公民與社會對部分考科能力強的同學就很必要。倘若回到「興趣因素」,即使這126系中,要考取部分校系難度很高,但若是有意就讀其中的校系,選考公民與社會還是必要!

考科選擇思考方向四【非哪些校系不念的想法和可支撐的各項條件】

每年選填志願時,都會有學生問:「老師,志願卡要填幾個志願才夠?」我的回答一律是:「填到你覺得沒考上所填的那些校系,你就會重考為止!」

這個概念可轉化運用在考科選擇之上。

有些同學的志願很清楚,也很集中在某些校系,各項條件也足以支持他們(例如:沒考上要的校系就重考、要念就要念自己最想要的、考科能力在多數考生之上等等),那麼需要考哪幾科就選哪幾科應考;較缺乏條件的考生(如:無法接受重考、目前實力還不足達到想就讀校系的歷年成績等等),或許就得擴大自己的考科選擇範圍。

結語

考科選擇因素彼此可能互斥,不同的考生有不一樣的優先思考順序,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點即可。重點是,考生如何善用學科準備的差異化(各科不同的準備比重),充分展現考試表現(加重計分效果),可能比焦慮考科選擇來得更實際些!

祝福所有考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nnie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